1月8日晚間,針對近期被輿論聚焦的“專車”是否屬於非法運營、該不該取締、未來又該何去何從等問題,交通運輸部首次表態,稱“專車”是新時期跨越出租汽車與汽車租賃傳統界限的創新服務模式,肯定了“專車”服務對滿足運輸市場高品質、多樣化、差異性需求具有積極作用,同時再次重申,禁止私家車接入平臺參與“專車”經營。(1月11日《東方早報》)
  近段時間,一場針對專車服務的“清剿”行動在全國多地上演。去年12月24日,淄博成為山東首個叫停“滴滴專車”的城市,上海交委也在同日認定“滴滴專車”為“黑車”。隨後,廣州、沈陽、杭州、南京等城市紛紛對專車服務說不。1月6日,北京交通執法總隊明確表示,由滴滴、快的、憂步、易到用車等提供的“專車”服務屬變相黑車,將大力打擊用手機軟件等從事非法運營的車輛。
  依據過往的慣例,但凡政府部門的“新政”或專項整治行動出台,媒體和輿論都會積極聲援為之造勢吶喊。但這一次對“專車”的叫停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,輿論呈現出幾乎是一邊倒的反對之聲:大部分用戶表示“難以接受”;專家認為一棍子打死“專車服務”是“劣幣驅逐良幣”;新華社發文稱要用好“專車服務”這條鯰魚;新京報評論呼籲在肯定專車服務的同時“應有實質政策鬆綁”。
  地方政府宣佈“專車服務”非法,可用戶對這種打著“保障消費者出行安全”旗號的“清剿”行動並不買帳,需求依然旺盛。如此巨大的反差背後,既映照出了許多大中城市交通資源匱乏、民眾出行“打車難”的現實,同時也表明過往的大眾化、同質性的出租車服務已不能滿足中高收入民眾的需要,滴滴、快的等專屬化、高質量的出行服務,已成為一種應市場和互聯網而生的新興運輸服務業態。
 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,需求決定市場,民意不可忽視。於“專車服務”而言,因是新興業態,尚存在許多不規範的地方。作為政府監管部門,亟需要做的不是打壓或一棍子打死這一基於互聯網創新的專車服務,而應正視市場需求,順應民眾呼聲,註重“疏”“堵”結合,在有效監管和滿足社會需求之間尋找平衡點,並以此打破壟斷,倒逼傳統出租車行業改革儘快“破冰”,方為明智務實之選。
  讓人欣喜的是,關鍵時刻,交通運輸部發出了“鼓勵創新但禁止私家車接入平臺參與‘專車’經營”的權威之聲。這一“聲”,既是對各地不分青紅皂白對“專車服務”一棍子打死的“糾偏”,也彰顯了高層對民意的重視,同時融入了國家層面正在進行公務用車改革、鼓勵社會資源參與公務用車的洪流之中,釋放出強烈的信號意義。未來一段時間,“專車服務”將逐漸得到寬容並不斷規範。
  當務之急,須跳出粗暴打擊的怪圈,自上而下出台“有實質意義”的政策法規,全力做好“以人為本、鼓勵創新、趨利避害、規範管理”文章,讓“專車服務”儘快名正言順起來,使之成為破解出行難題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出行需求的利器。而這,不僅考驗政府的治理智慧,還有改革決心。
  文/高福生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為“專車服務”正名甚合民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g32igkgw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